一、單元內容概要
本單元要求考生背誦20首詩詞,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寫景抒情、敘事抒情、描繪人物舉動抒情)和表現手法(比喻、象征、夸張、用典)。
學習詩詞單元,應當認知以下幾種基本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典型的例子如《詩經》中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和李煜《虞美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請世事艱難抒發報國無門的悲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陳亡國的痛楚。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或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它分如下幾類:
(1)寫景抒情,最為常見,往往要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著力鋪寫景物,“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卻分明流動著作者的驚喜。陶淵明《歸國田居》中“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巔”幾句,不僅是對質樸寧靜田園風光的寫照,也包盛了詩人脫離官場污濁、重歸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漲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實景實繪,又因折柳送別的傳統風習象征著一次新的離別在即,滿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篇以春草關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別值。
三是緣情寫景。如辛棄疾《水龍吟》寫山“獻愁供恨”,顯然是作者將自己深沉的家國之思和復國無望之情移入了客觀事物;劉禹錫《烏衣巷》寫曾是熱鬧繁華如今卻荒涼冷落的烏衣巷,就凝注著詩人滄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將風和日麗之景、煙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圍之景統攝到一幅畫面之中進行高度藝術概括,暗示人們:信佛無益于治國安民。
(2)敘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楊抬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表達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繪人物舉動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和辛棄疾《水龍吟》“把吳構看了,欄于拍遍”等詩句。
學習詩詞,還應把握以下幾種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
1、比喻。如們淵明《歸國田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比喻自己對擺脫羈絆、重歸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張。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等詩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圍皇帝,蔽其視聽;蘇軾《水調歌頭》以月之“陰晴圓缺”象征人之“悲歡離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以“柳色新”象征離別,“柳”的意象是具體的,而作為其對應物的“離別”則隱含不露。
4、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辛棄疾(水龍吟)下片就連用了張翰、劉備、桓溫三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