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緒論
1、會計的目標:提供會計信息(專業)。
2、會計的本質:會計既是一個信息系統,也是一種管理活動。
3、1)社會經濟環境,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管理的要求而產生的,它決定會計目標產生和發展變化;
2)確定會計目標必須明確會計的本質和會計目標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
3)會計目標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會計目標主要是滿足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兩個方面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要。
5、會計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投資人、債權人、政府部門、其他外部使用者。
6、內部使用者:企業內部管理者、企業職工。
7、會計的分類:
1)按信息的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2)按服務行業不同可以分為多種行業會計;
3)按服務的企業組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企業組織形式的會計;
4)按服務的組織是否以獲取盈利為目的分為盈利組織會計(企業會計)和非盈利組織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
5)按核算的經濟業務的特殊性質可分為多種專門會計。
8、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
1)從服務對象來看,財務會計主要為企業外部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單位和個人服務,同時也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會計信息,其服務重心在于對外提供信息;管理會計主要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制定決策、控制經濟活動服務,其服務重心在于企業內部。(顯著區別)
2)從提供信息的約束條件看,財務會計主要受會計準則或統一會計制度的約束,而且往往具有強制性;而管理會計主要受經營管理決策中的成本與效益關系的約束,這種約束相對靈活。
3)從會計核算的過程來看,財務會計程序方法固定,以提供歷史信息為主;管理會計程序方法靈活,主要面向未來和現在,預測決策信息。
4)從信息的報告格式和時間來看,財務會計有規定或公認的格式并且要定期編制(每年1月1日);管理會計主要為管理者作出經營管理決策提供適時的信息,強調的是信息的有用性,并不注重信息報告的形式。
聯系:
1)都是企業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
2)目標相同,都是提供會計信息。
3)3)在信息源上互相溝通、聯系,財務會計給管理會計提供主要信息。
9、中級財務會計與高級財務會計比較的特點:利用規定程序和方法在規定時間內向企業外部提供信息:
1)在內容上,中級財務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是屬于特定會計主體的一般的經濟業務。
2)在運用的理論上,中級財務會計對特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監督所依據的理論是傳統的財務會計理論。
3)在采用的方法上,中級財務會計所運用的方法仍然是傳統的會計方法。
10、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是指組織財務會計核算工作預備的前提條件,也是會計準則中規定的各種程序和方法使用的前提條件:
1)會計主題,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應當一個特定獨立的或相對獨立的經營單位的經營活動為核算對象,反映的是特定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目的)。會計主體條件:a有一定物資、財產 b要獨立經營、獨立核算。
2)持續經營,是指會計核算應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決定會計核算方法(非清算)。其作用是a可選擇會計核算基礎 b是會計分期的基礎,也是主體的狀態。
3)會計分期,是指在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中,人為地將公歷時間作為會計期間分為月度、季度、年度。它是企業分期反映經營活動和總結經營活動的前提。
4)貨幣計量,是指企業會計核算采用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記錄、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并假設幣值保持穩定。
11、財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是指財務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兩方面的意義。
2)相關性原則,亦稱有用性原則,是指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要同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活動相關聯,并且產生直接的影響。
3)可比性原則,(橫向企業之間同一事項的比較),是指財務會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的統一規定,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提供口徑一致、相互可比的會計核算資料。
4)一貫性原則,是指一個企業所使用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應當前后各期一致,不得隨意變更。
5)及時性原則,是指財務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
6)明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應當清晰、明了,便于信息使用者加以理解和利用。
7)重要性原則,對企業有較大影響的事項在會計報表中加以說明。
12、財務會計確認和計量方面的一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以收入和費用是否已經發生為標準,按照歸屬期來確認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2)配比原則,是指一某個會計期間的收入與成本、費用應當按照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相互配合,借以計算確定該期的損益。包括因果關系配比和時間配比。
3)實際成本原則。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發生是為了取得本期收益,應從當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價值補償;而資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發生是為當期、主要是為以后會計期間收入的取得,應由今后若干會計期間的收益來補償。
5)謹慎性原則,亦稱穩健性原則,或保守主義,是指某些會計事項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一種不致虛增賬面利潤、夸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為準的原則。(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不低估成本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