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貿易體系與專門貿易體系是指貿易國家進行對外貨物貿易統計所采用的統計制度。總貿易體系是 以貨物通過國境作為統計進出庫貨物的標準,專門貿易體系是以貨物經過結關作為統計進出口貨物的標準。
(P42)
2.國際貨物貿易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貨物或某種貨物貿易額(進、出口或進出口額)與整個世界貿易額(進、出口貨進出口額)的比率。( P46)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國家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 P47)
1.拍賣 是一種在規定的時間和場所,按照一定的規章和程序,通過公開叫價競購,把事先經買主驗看過的
貨物逐批或逐件賣給出價最高者的過程。(P64)
2.調撥價格又稱轉移價格,是指跨國公司出于在國際經營業務中**限度地減輕稅負,逃避東道國地外匯管制,以及扶植幼小的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內部進行交易時采用的價格,該價格一般不受國際市場
供求關系的影響,由公司上層管理者制定。(P66)
3.經濟增長是有周期性的,一般經歷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在危機期間,商品供求關系失衡表現為供應遠大于需求,商品價格快速下降,利潤率大幅度降低,企業只有通過減產應對危
機。危機過去后,生產逐漸上升,對各種產品的需求增加,價格又開始上漲。在周期過程中,各種商品價格變化幅度主要取決于產品的供需彈性。(P67)
1.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
易的各種特權和優待,使商品自由進出口、服務貿易自由經營,也就是說國家對貿易活動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預,任憑商品、服務和有關要素在國內外市場公平、自由地競爭。(p70)
2.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措施限制進口,控制經營領域與范圍,保護本國產品和服務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外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優待與補貼。國家對貿易活動進行
干預,限制外國商品、服務和有關要素參與本國市場的競爭。( P71)
3.亞當 ?斯密的絕對優勢論認為,國際分工和貿易的原因或基礎是各國存在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一國如果在某種產品生產上具有比別國高的勞動生產率,那么該國在該種產品生產上就具有絕
對優勢。( p74)
4.比較優勢理論是指國際分工與貿易的基礎不限于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只要各國之間存在勞動生產
率的相對差異,就會出現產品生產成本的相對差異,從而使不同國家在不同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
(p75 )
5.狹義要素秉賦論說是指生產要素供給比例說,它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系的分析,用不同國家生產諸要素的豐缺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和一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特點,其三個主要結論為:第
一,每個區域或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應該生產和輸出豐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輸入稀缺要素密 集的商品;第二,區域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別,即各個地區或國家間商品價格不同;第三, 商品貿易趨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入的國際差異,導致國際間商品價 格和要素價格趨于均等化。( p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