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自考00321中國文化概論部分真題及答案(網友版)
36.民族
答案:民族通常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質的共同體。
37.話本答案:講述歷史及人世間故事的“說話”從中唐以后就興旺起來,有了行會并在南宋進入“黃金時代”。記錄“說話”的文章叫“話本”,是后來白話小說之祖。
38.行會答案:行業組織又稱行會,是手工業者的自發組織。行會的職能是互助共濟,保護行業利益。
39.分士惟三答案:《尚書》有“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說,“列爵惟五”指按諸侯地位的輕重、封地的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土惟三”即指上述天子封土諸侯,諸侯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的土地分封等級制度。
40.樂府民歌答案:漢樂府民歌是由漢代的音樂機關樂府從民間采集起來的,其目的除了供統治者娛樂之外,還具有“觀風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圖。
41.簡述文化傳統的特性。答案: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它是在傳承中積淀下來的,是歷史的產物,又在每一個時代產生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形式特點;因此,它帶有各時代的普遍特性,又綜合了不同時代的多方面的內容。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
42.簡述民族融合的“胡化”。答案:不能將北朝的民族融合簡單視為漢化,融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僧徒在北朝人數上眾多,有力地顯示出佛教在民眾生活中的普及與深入。這是“佛化”,也可以說是“胡化”。正是佛教,使北朝族屬各異、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道地平線。
43.簡述中國傳統社會的居住儀式。答案:居住儀式:選址儀式、上梁儀式、賀新房儀式、使用家具的儀式、祭灶儀式、搬遷儀式。
44.簡述中國古代庶族平民禮俗規范性的表現。答案:庶族平民禮俗規范性的表現:歲時禮俗的倫理性、人生禮俗的家族性、家訓族規的規范性。庶族平民禮俗規范性的表現:1.歲時禮俗的倫理性:歲時禮俗的自然倫理屬性和社會倫理屬性。2.人生禮俗的家族性;人生禮俗指依照人生歷程的階段性變化而定期進行的禮儀習俗;標明進入重要年齡階段的祝壽儀式與一年一度的生日慶賀,也屬于人生儀禮的范圍。人生儀禮是社會民俗事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儀禮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程序規范與對個體社會屬性進行確認的標志。3家訓族規的規范性;中國古代社會流傳著大量的家訓族規,內容涉及個人行為、家庭事務,宗族與其他相關社會事務。①以孝悌之道為禮俗之本,強化家族內部的倫理關系。②以誠信忠厚為修身之本,塑造傳統社會的理想人格。③以勸誡懲罰的禮俗規條,規范家族成員行為,補充國法。
45.簡述楚辭的藝術成就。答案:《楚辭》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其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作者往往把現實社會幻化為神奇迷離的神仙世界,通過恢弘場面和非凡氣勢的營造,表現出作者熱烈奔放的感情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46.簡述漢語的特點。答案:與世界上的其他語言類型相比,漢語有自己的特點:(1)從語音來看,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古代有“平、上、去、入”四聲,現代漢語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2)從詞匯來看,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從單音詞到雙音詞的變化是漢語詞匯發展的特點。(3)從語法來看,漢語不通過詞的形態變化表示語法關系,而是借助干虛詞和詞序來表示詞與詞的語法關系。(4)從音義對應的角度來看,漢語的特點是一個音節對應于多個詞(語素)。
47、試述對“學思結合”教學思想的理解。答案:學思結合,就是要將學習和思考這兩個環節密切聯系起來,既重視學,又重視思。孔子最早提出這個原則,它也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一種教學思想。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名言是對學、思之間密切關聯、不可偏廢的關系的恰當概括和總結,成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則。他還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段話的意思并不是說思不如學,而是為了說明不能只思不學;他在《論語·季氏》中曾提出“君子有九思”,說明他是十分重視思考的。
48、以佛教中國化為例,論述中國文化具有開放性、主體性。答案:①佛教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正式傳入中國之后,由于中國經濟、政治條件及傳統文化的影響,而逐步走上中國化的道路。②從魏晉開始,由于以老莊思想為主干的玄學的興起與強大影響,佛教的主流是宣傳以“空”為中心的般若學。3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教斗爭激烈。④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現是,通過攝取需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如天臺宗 華嚴宗和禪宗。
注意:以上自考真題及答案為考生回憶版本,僅供參考,如有錯漏,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