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2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3 19世紀末 到二戰前 4 二戰后,5 70年代中期后,6 80年代中后期,7二戰后。
非關稅壁壘特點1 非關稅壁壘與關稅壁壘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針對性2 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能直接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3 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具有隱蔽性和歧視性
二戰后至70年代中斯的貿易自由化:一貿易自由化的表現,1大幅度削減關稅,2 降低或撤消非關稅壁壘 二 貿易自由化的主要特點,1 美國成為戰后貿易自由化的積極推行者 2 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戰后貿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質基礎,3 戰后貿易自由化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日工資益加強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而帶有濃重的政府干預色彩,4 各種區域性貿易集團、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都是以貿易自由化為宗旨,5戰后貿易自由化發展不平衡。三 戰后貿易自由化作用評價,1 戰后貿易自由化推進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高速發展,2 戰后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各國貿易政策發展的總趨向,3 戰后貿易自由化為國家貿易、經濟通過協商、協調獲得發展提供了先例。
管理貿易實現的機制和途徑: 1 通過國際會議對貿易進行意向性的管理,2 地區貿易集團通過條約、協定和建立超國家機構對地區貿易進行管理,3 通過多邊政府協定和組織對參加方的貿易關系進行管理,4 通過標準化對國際貿易行為、商品規格、質量進行管理。5 通過具體的商品協定和生產國組織對具體商品的產銷,6 通過雙方政府貿易協定或協議協調和管理雙邊貿易關系,7 各國政府加強對外貿易活動的宏觀干預。
戰略貿易政策實施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存在是戰略貿易政策的必要條件 1 政府必須擁有充分的信息選定。戰備產業,確定補貼程度,2 獲得戰略支持產業的壟斷地地位和外部經濟的存在,3 國內相應市場的潛力,4 戰略保護可以設置行業進入壁壘,維護戰略產業的壟斷地位,5 貿易對手國不采取報護措施等成為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的充分條件。
書面要求包括充分證據:A補貼存在如有可能,說明補貼的金額 B 在本協議解釋總協定第6條的意思范圍內的損害 C 補貼的進口商品與所稱損害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 1壟斷,2 經濟周期,3 各國政府措施,4 商品的發展與包裝,5商品銷售中的各種因素6政治動亂及投機等。
30個給惠國家是:歐洲聯盟15國,日本,新西蘭,挪威,瑞士,加拿大,瑞典,奧地利,澳大利亞,美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獨聯體。
從量稅額與商品數量的關系:在從量稅額確定的情況下,從量稅額與商品數量的增減成正比關系,但與商品價格無直接關系。